本案背景及計畫說明
臺南市小東路北側公營住宅興建工程位於臺南市北區,臺南市政府為因應當前國內住宅與房市問題,包含高房價、高空屋、高自有率及社會住宅短缺,致使青年及弱勢家戶的基本居住需求遭遇困難,為照顧弱勢及青年族群的居住需求,實現居住正義而推動公營住宅之興建。
2020年施工期間,基地範圍內南側為疑似臺南府城歷史時期「黃蘗寺」所在區位,故於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本案設計監造)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辦理考古試掘調查評估工作。目前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暨考古遺址監管保護辦法之規定,妥善處理及降低其施工對於疑似遺址「黃蘗寺」之影響。
從日治時代以來,鐵道的建設成為兩側空間與時間的阻隔。在鐵路地下化後,南北向的綠帶公園將會取代既有的鐵道,並縫合了鐵道東西兩側的土地。在本案,我們打開了建築量體,將西邊臺南公園之綠帶,經由挑高的通廊、開口、觀景平臺及屋頂綠帶設計,以水平方向與垂直綠帶設計手法連接至東邊鐵路綠軸,並延伸至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內。
我們期望本案成為臺南綠廊的延伸,形成東西向的綠園道,並連接南北向的綠色軸線,讓市民與居民如同身處在大樹下的開放式生活場域一般,我們不僅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界線,人們更能夠自然自在的生活互動。
本棟建築以台灣傳統聚落住宅的建築名詞:「單伸手住宅」概念發想,衍生出獨特的建築配置。將兩個L型建築對稱排列,構築出中央的合院,也在南北側各自形塑出圍繞台南老樹的內庭。雙L型配置不僅保護了基地內的一部分老樹,更加長了對向台南公園的面,能最大化的將公園美景盡收眼裡。此外雙L型建築所圍塑出三個禾埕庭院能夠分別與台南公園與成大的老樹群相連接,形成連貫的樹群聚落。
本案建築以建築手法與設計語彙,來連結台南的綠帶與人文脈絡,讓市民與居民如同身處在大樹下的生活場域一般,不僅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界線,人們更能夠自然自在的生活互動。
本案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旨在讓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並透過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空間,實現藝術與生活的無縫結合。我們期望通過具有互動性的作品,讓公宅住民能夠更好地融入在地生活,創造一個可讓住民休憩、回憶之藝術環境,建立起與社區良好的雙向關係。
在這一過程中,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媒介,將成為住民與住民間的橋樑,提升住民之間的互動與連結,加強社區凝聚力。這不僅是對空間的美化,也是對社區精神的提升。
同時也希望公共藝術呼應建築的設置理念,使臺南老樹的樹群聚落成為本案的一大特色。這些老樹不僅是自然景觀的重要部分,也是臺南人文歷史的見證。通過突出老樹的存在,延續並深化臺南的文化脈絡,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蘊。
專案管理:長物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