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獎助計畫到一個創作基地


撰稿人:楊美英

 

 

觀察一

 

願景:從獎助計畫到一個創作基地

楊美英

 

 

從一個工作坊現場的發想

 

應邀執筆以台南表演藝術生態觀察為題的書寫,太多的眉角、議題,一時不知從何起手;期間,2024年11月3日禮拜天的晚上,在東區中華東路巷內一處社區活動中心三樓的場景開始下筆--黑膠地板上,十餘人從圍坐一個圓圈開始,進行著對話、即興表演。此乃鐵支路邊創作體和日本導演岩井秀人合作《我們的種種 表演工作坊》,預計招募民眾演員共同創作,參與2024人權藝術生活節,於景美紀念園區做成果演出。

是晚預約為工作坊現場觀察員之一的我,觸發了兩方面的聯想:

 

一來,這般的跨國編導師資或是邀請國內其他城市的劇場專業工作者合作模式,可說是在地表演團隊攝取創作營養素的經常法門,諸如:從上世紀末的彭雅玲、田啟元之於魅登峰劇團,由客座晉升為團務常駐藝術總監的呂柏伸之於台南人劇團,台北劇場演員林子恆、音樂創作齊藤伸一之於雞屎藤舞蹈劇場2017年《大井頭.赤崁記》等等實例,不勝枚舉。

二來,有意思的是,「鐵支路邊創作體」2003年成立,同年,嘉義縣出現新生的「阮劇團」,同樣都是年輕人返鄉做劇場,邀集高中大學同校或跨校的學長學弟們一起打拼。若是以目前所見,「阮」近年致力喜愛台灣文化、台語創作演出,穩建快速擴展,規模赫赫碩大,而「鐵支」發展版圖變化不定,大多作品追求「日系劇場表現方式為血肉、動漫視覺風格為髮膚」,今年的表現可說重現活力精彩,獲得久違的地方傑團榮譽。

 

平心而論,上述「阮」創團後得到嘉義表演藝術中心的場地等奧援,可說讓其他縣市表演團隊欣羨不已,回看「鐵支」二十年來營運或創作能量的起落,大致也可映照於其他許多在地表演團隊各自求生存的努力軌跡。

 

那麼行之有年的地方傑出演藝團隊獎助計畫,除了每年提供獲得評審委員青睞後而來的經費挹注,支持個別獲選團隊的年度製作計畫,完成中央下放各縣市的地方文化經費執行計畫之外,究竟可能讓地方團隊產出什麼樣的累積性效益?甚且還能對整個地方的表演藝術生態造成什麼樣的成長型影響?

 

鼓勵在地連動與生根茁壯

 

筆者想像的累積效應,或許可以2012年起「臺南藝術節」開辦即內含一個策畫單元「城市舞臺」為例--基本設定在台南各種非劇場空間進行各種表演發想,於是,幾年的藝術節熱鬧過後,總爺文化園區、愛國婦人館、億載金城、安平樹屋、延平郡王祠、陳德聚堂、七股鹽山、漁光島等地,隨著在地表演團隊的足跡,自然而然的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結合空間特性與人文脈絡的演出紀錄,建構了表演藝術與民眾、地方場域三者的共同記憶,有如專屬於台南「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檔案紀錄。至2019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開始進入轉型階段,展開不同的藝術企圖,之前的軸線已然中斷。

 

誠然不同的策展人制度,擘畫地方藝術節內容,每年各自綻放各種特色,仍可繼續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人文記憶。只是,幾年下來,這樣的轉變已為台南地區的特定場域表演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否「城市舞臺」此一命題的取消會使台南特定場域表演的數量驟減而成為看不見的存在?都可留給時間進行進一步的觀察。

 

不過以此觀點,對照地方傑團計畫實施多年了,在每年執行計畫、分配資源的同時,有無可能藉由計畫的延伸與連動,譬如:不只是服務傑團計畫年度演出的目標達成,還可連動其他環節與需求,諸如開放更多地方人才培育、鼓勵進駐可能的替代性藝文展演空間,將本計畫既有經費發揮更大效益,與其他地方藝文規畫內容同步考量,甚至可能做為二年或三年計畫的雛形,加上未來新增排練場空間的使用與經營,即可能讓一個補助計畫的點狀年度績效,連結成線性的藝文生態脈絡,藉此有助台南市孕育更多藝術能量,成為一座生機活潑的創作基地。如此願景,何其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