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表演藝術團隊生態觀察(上)


一起來探索臺南表演藝術生態的幾個重要課題:

觀眾在哪裏?作表演的人能養活自己嗎?在台南想作什麼戲?想看什麼戲?有哪些人值得免費看戲和與他們一起作戲?

撰稿人:王婉容

 

在娛樂電子多元化,疫情衝擊後,世界和台灣的表演藝術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在台南的表演生態和版圖也產生了根本的質變和板塊的位移,除了台南本地表演專業團體的眾多以後為名的新興劇場展演形式與祝提,後浪推前浪,呈現世代交替的現象外,重視臨場性的現地創作,特定場域創作,沈浸式、移動式、紀錄式劇場這些各類重視親身參與體驗或見證的新興表演形式和美學的崛起,也反映了觀眾對表演事件參與的注重身心投入的沈浸,和探討真實與虛構的相互對照,和彼此映現批判思考或交織感受多重感官經驗及體感的格外渴望。然而,以上題目中這幾個回歸根本的重要的臺南表演生態關乎創作者及觀眾和作品的課題,仍然值得大家繼續思考其變異反轉在求生存和永續發展的不同可能性,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根據臺南表藝生態的現況和期許,作一些探索分析和建議。

隨著公民意識和文化平權的抬頭,各種與不同社群/族群和年齡層,在各種不同場域和表藝創作者共同創作出各種類型的應用戲劇,包括:青少年的口述歷史劇場,成人和長者民眾的社區劇場,新住民戲劇、身心挑戰者的戲劇都在台南各角落,從臺南大學戲劇系和各種社區與民間組織或相關官方機構的協力開創下,深入和擴展到其他地區、場館,也拓展到台南各個不同的地理區域和生活角落,上演著與台南民眾共創的各類民眾戲劇(社區劇場漢博物館劇場以及各個文化或文創園區各類的戲劇/遊戲,教學活動/演出,也開發出非營利和非以商業機制運作產出的各種暫時性的公共空間和公民的文化行動(城市舞台和藝術節邀演發生的臺南市各古蹟或公共場域的不同展演),探討呈現著台南這個古都不斷新生和再生的各種議題和挑戰,其中也不乏深具教育意義的教育劇場和特別重視互動對話的教習劇場。以上這些與主流商業機制另類頡頏的創作演出的創作者,演出者和觀賞者,不是依商業機制來運作,而是以公民參與藝術和公民美學的共構者的培力角度,以社會資本的流動和建構的角度持續地發展,因此在整個社會結構和表演藝術的生態中,也是十分重要,應該要加以支持他們繼續深化地發展下去,以維持整個表演生態的平衡與多樣,有助於公民社會和公民藝術的落實和推展。

然而,臺南的整體表演生態環境如何持續這些具有社區性社會性和教育性的戲劇與民眾共創的生產和欣賞與創作的正向且永續長期的循環機制,是這些非營利但卻具有大量公共性與公民美學及公民參與意義的表演藝術或相關活動,如何能繼續在臺南各地發展和深化的重要課題,例如加大非營利團體與企業組織和民間基金會和在地或國際的NGO及NPO組織的聯繫和合作,建議政府的文化單位和社會福利單位能夠多元地建立應用戲劇和文化平權公民文化權落實的創作和製作展演的各種多元的官方正式的補助機制,也使這些多元的在地和國際的民間資源,能夠直接挹注給上述的這些應用戲劇和多元社群的戲劇創作展演或戲劇教育的持續發展與推動。

另一方面,全球資本市場邏輯下的跨國文化產銷循環機制下,台南也不斷擴展對全球表演藝術的明星製作和暢銷的主流資本主義的文化意識/美學形態的輸入和擁抱,引進了許多國際性的演出,但台南受到衛武營和歌劇院的擠壓效應,比高雄、台中少了些國際演出,也深具文化自覺地常採取共創/合作/共學的國際在地團體共製或交流的模式,以台灣汲取國際團隊的創作方法和美學觀念的最大交流,這點倒是台南值得提供其他地區參考借鑑之處,另一面的製作特點是強化了在地團隊以在地歷史文化及地景創作的機會,即使在邀請外來策展人策劃台南藝術節時,他們也常保持高度的臺南文化覺察力和獨特的洞見,以使外來者的眼光帶來嶄新的角度,卻也不減少對古都豐富層積的文化的敏銳自覺。

以上觀察在危機和挑戰中,可見到台南表演藝術奮力求進的活力和創新作為和視野。然而,在光鮮華麗的文化首都和府城400的各項文化活動及慶典外表下,仍然看見整個生態的許多隱憂。如:表演節目不斷增加,觀眾總人數卻不見明顯成長,許多節目的觀眾相互擠壓,寥寥可數。在地劇團總數停滯不前,現有團體,不論傑團或一般團體,皆面對經營創作經費拮据,生存緊迫,無法有餘裕培養新領域和固定的創作及表演人才,還有好好發展精緻創新創作的時間和精力與經費,疲於奔命,捉襟見肘,不然就是得不斷接案,不斷演出教學,難有沈潛發展而深入的創作機會。如此長期勞作不休,人員低薪工時長又導致劇團人員的流動性十分高,難能長久生根發展,也是成立組織新團讓人卻步的原因。而創作人才的斷層,無以為繼,更是台南表藝生態最大的隱憂,如何長期有計劃地培育優秀的在地表藝創作人才,創造可以讓這些人才充份成長、實驗、進步甚至容許失敗的創作養成過程和空間,可說是當務之急。而不是一味辦各種藝術節,雖然演出光鮮亮麗如煙火曇花一現,短期即逝,但無法讓本地的藝術人才慢慢成長茁壯,日益成熟,未來本地十年以後,將難有在地深耕創作的中堅編導演人才,那台南觀眾到時也只能一直看進口或外地來巡演的戲了嗎?現在開始思考並落實創作人才的培育計劃,投入十年,必不嫌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