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表演藝術團隊生態觀察(下)


一起來探索臺南表演藝術生態的幾個重要課題:

觀眾在哪裏?作表演的人能養活自己嗎?在台南想作什麼戲?想看什麼戲?有哪些人值得免費看戲和與他們一起作戲?

撰稿人:王婉容

 

另外,為了未來的觀眾和表演藝術創作者的培植,個個場館也許應該都思考開放某些適合的演出場次,和各級幼稚園和國高中及小學等學校合作提供他們免費的表演觀賞和演後或演前表藝教育的討論交流工作坊,這也可說是當務之急,也能銜接目前台灣藝術人文12年國教的表演藝術教育的教育場域和表演欣賞創作的實際舞台世界。還有,臺南的表演藝術如何運用科技數位的網路媒體與觀眾進行新式的互動交流,並發展出新世代觀眾所熟悉的網路媒體宣傳行銷策略,或是組織表演團體彼此之間互相協力的行政和創作人才的交流平台和機動的但具穿透力滲透力的組織社群網絡,也似乎是臺南表藝生態及團體間必須要積極行動和串聯合作,求取未來最大共生共榮的重要施力點,運用網路來擴大和連結表演藝術的觀眾,是未來表演藝術生態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另一個方向,是以有系統地培養新世代的創作與行政人才的規劃和行動,來積極培養人才,才能解決目前表演藝術生態世代斷層人才無以為繼的燃眉之急。如何連結新世代的創作與行政人才和新世代的觀眾,是未來台南表演藝術生態最重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供需平衡的問題,至少希望能夠讓新世代的表演藝術創作與行政人才能夠以此維生,即便需要斜槓也無妨。讓表演藝術能夠從碎裂化的多元小眾中,產生流動刁鑽串聯和翻轉的無限活力與生機,降低成本與票價,開發出新的表演情境與場域,回歸人與人之間的現場交流和相會的本質,也許是當代新世代創作與行政人才可以開發的未來生存和創作的新路徑。

而這些創作人才的培育計劃中,可以十分自由地選擇他們自己想創作的方向,但其中一項重要的台南文化命題就是傳統與創新,是每位創作者都要鑽研和發想著力的一項DNA,如此這些創作人才和觀眾就有了一個文化脈絡和歷史感的共鳴連結點,這也是我觀察這幾年台南表演藝術作品成功的重要內在原因,這也是不管本地人或外地人都希望在台南看到的主題和表演內容,不論是虛擬實境或是IP產業鏈,都萬法不離其宗。

另位一個面向,是台南的人文藝術養份與數位科技運用能力的結合,好像每個演出都在用數位科技和AI,但真正並沒有能夠從本質上去探討這兩者之間為何融合又如何融合的背後原因和動機,以及想要融合的目的和效果。這其實也須要這兩個領域的藝術家、科技媒體設計師、工程師的長期溝通和合作實驗,才能有真正融匯貫通的展現方式及內容創見。

整體來說,台南有眾多的文化地景,展演場館,文化中心和文化園區,一年四季各地都有固定或流動性的藝術性活動和節慶,這些節慶或由官方主導或由民間籌辦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種是以場館園區的鄰近區域為主要展演對象和節目考量的地方藝術節慶,重視地域文化,時令節慶與在地特產物產或特殊表演型態的節目策演,如:新營銀齡藝術節,雲嘉嘉夏日藝術節,或是台南文化中心的青少年藝術節,街頭藝術節,貴人散步音樂節,將軍南吼音樂節等,水交社空軍藝術節和馬戲節等,另一種是以城市文化展現為主的台南藝術節,著重呈現出台南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特色,以及國際邀演的表演團體以同一主題來參展匯演。 其實,另外的演出形態就是台南市的傑出演藝團隊或是演藝團體的創作展演或是來自國外或國內的表演藝術節目巡演,或是其他業餘民間團體組織的演出或學校團體的演出,在這幾種類型的台南常態演出型態中,可以看出節目的多樣性和策展的獨創性,但卻比較看不見對在地團體的長期培養創作人才與作品的規劃,若能將台南在地的表演團體分類區隔和分流分季和分地來展演其特色節目,彼此多做何宗和連橫的整體規劃考量,的在資源和人力上都可以加以整合共用,一方面可以化零為整,集中表藝創作人才的力量,讓民眾在不同的時節和不同的地方有長期和固定會看到某些類型的表演和藝術節的習慣,一方面也可以整合個各地分散的經費補助資源整合成較大區塊的表演型態的集體展演,才容易看出不同表演型態的節目和創作亮點,而觀眾也比較不會分散了注意力,和零星地看不同的表演,而能整合地看到不同類型的表演群聚深化表演的群眾基礎和內容開發形式創新,提升不同類型節目區塊的票房和聚眾力與關注度,另一方面,在經費補助機制上,也可以不用一直只補助新作的創作,而是讓長期發展的團體有舊戲翻新巡演和經典重現於不同場地的機會,會使得表演團體能有喘息和培植專業實力進修或以較長時間創作新作,這個方向,實在值得大家好好深思和規劃。如此,也才能讓想在生活周遭的文化場館或文化生活圈中就享有具有在地特色的藝術節目和活動,讓在地演出場館樺或與在地文化園區長期合作發展,表演者和創作者可以得到在地場館的有效且長期又穩定的補助展演合作計畫下,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基本生活有所保障,也能在國際藝術節中觀察到長期發展的精緻在地創作(可以是舊作翻新修改的經典再現)和國際類似創作主題的對話合作或交流,讓創作者可以不用疲於奔命在各種藝術節的創新節目提案和製作的難以止息的洪流中,而觀眾也可以長久永續地看到和自己有所共鳴的團體作品,對整個生態的發展來說會更加均衡和從容,會不會也更符合台南的生活節奏? 也更能讓在地的表演團體的生存發展得以更穩健從容? 如此觀眾也更能自在地培養各自的欣賞樂趣和品味,而非總是趕集看熱鬧式地趕場藝術節或藝術表演活動,希望能夠有一種表演與生活自在融合的,悠遊於生活之中的美感和流動的創造性,也許這也就是台南生活的特質與藝術生態融合共生的美好狀態與節奏。

相關文章